西电新闻网讯(记者 习宣)3月1日出版的《陕西日报》科教版,以《吴家骥,值守北极黄河站》为题,刊发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吴家骥教授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吴家骥,值守北极黄河站
新春佳节,是万家灯火、万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万里之遥的北极,却有一位科学家值守着中国北极黄河站,三个多月的日子里,他天天坚守极地,面对极寒,拍摄极光,忍耐寂寞,乐观忘我地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家骥,值守北极黄河站。
当神州大地沉浸在欢度春节的爆竹声里,人们正在享受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有一位远在地球北极黄河站值守的科考工作者通过博客给朋友们献上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极光爆发的视频。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吴家骥。浏览吴家骥记录北极科考工作和生活的博客文字和图片,让人不由为这位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美丽的极光 吴家骥摄
吴家骥是电子工程学院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受中国极地办邀请,他于今年1月份前往挪威中国北极黄河站,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极光科学考察活动。
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吴家骥在中国北极黄河站
吴家骥是经过多次转机,于元月14日到达北极黄河站所在地新奥尔松的。这里从11月起,就进入了极夜时节。当吴家骥一踏上这块冰雪之地,就开始了漫漫的极夜生活。他听说,要等来第一缕阳光要等到3月份以后。他虽然每天看不到太阳,却可以看到升起的月亮。吴家骥说,极夜的黑暗却给极光研究带来了极佳的机会。研究极光主要是对电离层的研究,包括太阳、宇宙射线对气候的影响。
站上装有4台照相机捕捉极光。他的任务一是进行极光数据采集;二是进行极光数据压缩和传输软件的调试和安装。为了拍摄极光,吴家骥在博客中这样描述:“昨天晚上出现了明显的极光,用肉眼即可清晰地看见,大概持续了5个小时,我和忠伟晚上10点多上了楼顶,拍摄极光,期间被冻得不行,穿上了加厚的企鹅服。”漫山遍野的极光让吴家骥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后来,他把这段奇幻——极光视频配上音乐发到博客中。
2月2日,吴家骥在博客中说:“昨天太阳风暴爆发,大量高能粒子冲向地球,在地球南北极沉降出现极光。除了黄河站会24小时不断记录极光观测数据以外,附近的其他国家通常也会观测,甚至昨天看到激光雷达从北极打上天空,这样可以把大气‘烧一个洞’,用于研究高空大气。”
初到黄河站,到处都是雪,而且几乎天天飘雪,因此出门滑雪是一项基本技能。吴家骥打算趁机学学滑雪。另外,新奥尔松是一个熊比人多的地方,小镇有2000多人,但北极熊就有3000多只,所以射击是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因为到野外工作必须要带猎枪防身。但是带枪并不是就可以随意猎杀熊,只有它攻击你的时候才可以开枪。
春节期间,两层小楼的黄河站留下吴家骥一个人值守。为了安全,吴家骥每天的基本生活就是从黄河站到食堂两点一线。食堂吃饭是他和在极地值守的其他国家的科考人员的重要交流机会。新奥尔松的冬季寸草不生,这里的食品都是空运,每周两次,多是肉和罐头,新鲜蔬菜很珍贵。
从元月11日从西安启程之日起,吴家骥每隔两天都要更新他的博客。一个多月来,他发表的北极黄河站工作和生活日志及图片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特别是自从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他在北极黄河站的事迹后,每天陆续收到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特别是祖国的问候,并通过网络与他提问交流:
问:看见北极熊了吗?
答:野生北极熊我还没见,我已在黄河站周围散发了通知,让北极熊速来黄河站集合,但目前还未有任何北极熊响应。不过有驯鹿这几天经常来。
问:那里企鹅多不多?答:北极没有企鹅,只有南极和动物园才有。
问:是不是一天到晚都是黑天?
答:刚来的时候全天都是黑的,但最近白天有几个小时天还比较亮,因为3月9日,太阳就升上地平线了。极地人民崇拜金色的太阳。
问:海面结冰了吗?
答:我在的地方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加上我的热情,海水温度较高,不容易结冰,整个海湾只有少许小的漂流的冰山,海水没有结冰。
问:有蔬菜吃吗?
答:有菜吃,特别有时飞机会运来蔬菜,但大多时候菜比较少,土豆比较多,另外罐头装的菜比较多,总之肉比菜多。
问:你一个人在那孤独寂寞不?
答:感觉还好,不过我知道:英雄最孤独,无敌最寂寞!
回复给网友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吴家骥乐观进取的性格与精神。
截至2月25日,吴家骥的关于北极科考的图片、文字、视频博客已经发表了22篇。3月,吴家骥就将结束北极站的值守科考任务,中国的黄河站又将迎来新的守护者。
吴家骥北极博客
1.到海洋局极地办去报到(2013-01-11)
2013年1月11日,北京,温度0度左右。昨天我乘坐8:50西安到北京的高铁,中午2点多到北京,当天下午即可到海洋局极地办去报到。
2.到达北极(2013-01-15)
从13号北京出发到14号到达北极黄河站所在地Ny-lesund,要转多次飞机,线路如下:北京—9个多小时—>瑞典斯德哥尔摩—1个多小时—>奥斯陆(住了一晚)—2个小时—>特罗姆瑟—2个小时—>朗伊尔—1个小时—>新奥尔松。
3.北极黄河站(2013-01-17)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筑在几十年前是一个矿工宿舍,后来因为严重矿难,矿被关闭了。但再后来由于这里所处地理位置特别适合极区的观测和研究,陆续有好多国家来这里建立科考站,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后来中国租下了这个遗弃的矿工宿舍,并进行了改装,就成了今天的北极黄河站。
4.拍摄极光(2013-01-1817:51)
昨天晚上出现了明显的极光,用肉眼即可清晰地看见,大概持续了5个小时,我和忠伟晚上10点多上了楼顶,拍摄极光,期间被冻得不行,穿上了加厚的企鹅服。
5.看月出(2013-01-2910:41)
来北极黄河站十来天了,过得好快,不过还是处在极夜,没法看见日出,不过好在可以看月出。
6.太阳风暴大爆发(2013-02-0205:06)
除了黄河站会24小时不断记录极光观测数据以外,附近的其他国家通常也会观测,甚至昨天看到激光雷达从北极打上天空,这样可以把大气“烧一个洞”,用于研究高空大气。
7.给大家拜年(2013-02-1021:23)
今年大年初一了,我在北极黄河站给朋友们拜年了。前几天这边出现了今年最大的极光爆发,特献上极光视频,以问候大家的关心。
8.我的工作(2013-02-2407:16:56)
我此次来北极黄河站的主要目的可能大多数人不清楚,尽管我的博客以娱乐轻松为主,但还是有必要交代下。我的工作主要2点:1)负责极光数据的采集。极地黄河站有5个全天空极光观测相机,其中有3个是最重要极光拍摄相机,是用来采集3个不同光谱通道的。只要天黑且天气合适,极光观测是24小时不间断的,需要从上一年的10月份一直观测到第二年的3月。尽管观测设备可以全自动远程控制,但数据量太大,黄河站极光观测室的NAS也存储不下如此海量的数据,需要人工把数据用多个移动硬盘复制备份,然后坐飞机历经跋涉带回国内,供研究。那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太阳高度预报和天空的亮度提前改下极光观测CCD的开关机时间,让它们按时开和关,以延长CCD和快门寿命。由以上工作内容看,靠人力运输极光数据既不及时,也不划算,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实时性。由此引出了我第二个主要工作。2)实现一个简易的极光数据压缩和传输软件。海量的极光数据如果能经过压缩,并传输到国内的话,岂不n全其美。我们目前设计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压缩方法(只是一帧一帧单独压缩,且没有考虑时间和光谱通道间的相关性),可以部分实现极光的压缩与传输。因为极光数据的复杂性,如果要想达到比较好的压缩性能,还需要好好设计算法,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北极实现实时传输,南极实现按需传输。但软件系统要真正达到能用,且好用,还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9.感谢大家的关心(2013-02-2122:31)
自从前几天CCTV-1《晚间新闻》和CCTV-13的《新春五洲行》报道了我在北极黄河站的事迹后,每天陆续收到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特别是祖国的问候。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中国北极黄河站越冬科考人员(其实目前就我一个人)向广大关心爱护的朋友们报以感谢。
来源:《陕西日报》2013年3月1日科教新闻版